文書、遊戲一把罩 多媒體獨立顯示卡採購特輯
本年度最後一場的資訊展已到來,加上每當年末遊戲公司就會推出許多大作,繼末日之戰2後,風靡全球的軍事戰爭遊戲「戰地風雲3」上市,以逼真細膩的人物場景和支援DirectX 11遊戲特效,讓玩家們彷彿身歷其境在戰場中,
這段時間想必又是一波電腦升級潮!既然是升級效能,除了處理器之外,顯示卡往往都是玩家們升級的首選,現在不論是AMD或是NVIDIA的顯示卡幾乎都已經全線上陣,從入門到高階都可符合每種階層的玩家來使用。內顯的部分Intel與AMD都相繼推出整合顯示核心的處理器,各也有相當不錯的特色和表現,AMD推出的APU更是能藉由Dual Graphics技術來提升顯示效能!顯示產品琳琅滿目,為了讓玩家們能更精準的掌握顯示效能,以便在新裝機或是升級時達到使用需求,藉此特別企劃將現役的顯示卡、內顯處理器完整呈現給各位忠實的讀者們,讓每位讀者能確實掌握顯示效能的需求與採購心法。
█ 獨立顯示卡的市場與需求
十幾年來,顯示卡發展至今已經有相當大的突破,從當時只有顯示畫面的功能,經過製程技術進步與架構的改變,到今日顯示卡已經具有獨立運算核心,而且顯示卡的繪圖核心擁有特殊的平行運算架構設計,能輕鬆超越中央處理器的運算效率,以現在顯示卡的浮點運算速度勝過中央處理器40到400倍不等,所以全球知名的超級電腦都使用成千上萬的顯示卡,串成平行運算架構來處理龐大的資料,簡單來說,顯示卡發展數十年後到今日,擁有比中央處理器更高的運算效率,先進國家更是將顯示卡運用在國防科技、科學運算中心以及醫療設備等,這幾年各國陸續架設超級電腦運算中心,利用顯示核心特有的平行運算架構,再加上數以萬計的顯示卡組合成龐大的超級核心,來處理天文數字的資料量。
圖 / 這是超級電腦所使用的千分之一運算核心模組,大家猜猜裡面有幾張顯示卡?
當然一般消費者不需要如此強大的顯示卡,但每台電腦中必須要具備基本的顯示功能,除了具有顯示功能外,多媒體影音和遊戲娛樂也都和顯示卡相關!顯示卡在設計上又分為工作站專用的繪圖卡與遊戲多媒體娛樂卡,這次小編要介紹的是多媒體和遊戲專用的顯示卡,至於工作站用的繪圖卡有讀者來信希望小編能安排介紹,這點小編確實有牢牢記在牆壁上,之後一旦有時間就會規畫針對專業繪圖卡的採購介紹。娛樂用顯示卡因應市場的需求顯示卡也分為不同規格與等級,在市場上的產品定位可以分為入門、主流、中高階與高階,價格也從新台幣1千多至上萬不等,價格和效能之間落差甚大,怎麼挑選是一門看似困難卻又容易的課程,不同需求的使用環境有不同的規格可選擇,不同品牌設計又有不同的特色,下一段開始來告訴各位怎麼挑選顯示卡。
█ 不同用途,不同選擇
顯示卡的用途顧名思義就是要讓電腦有顯示功能,但為了讓使用者能自如運用多媒體影音或是遊戲,不同的用途就要有不同的選擇,「怎麼挑選顯示卡」這個問題困擾著相當多消費者,因為總是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的效能,許多人買電腦的事全都交給店家處理,只要告知預算就會幫你配套餐,不想這麼麻煩的人會直接到3C賣場挑選符合預算的產品,不論哪種方式,最後的結果有很高機率是不符使用需求,因為顯示卡不能光看價格來評斷是否有符合自己的需求,舉例來說,每一張顯示卡都有基本的影音處理效能,如果是用來播放影片及文書處理的需求,那只要挑選入門規格即可。
或許各位都不知道Adobe在最近更新Flash Player 11之後,開始支援顯示卡硬體加速,不論是YouTube播放高畫質HD影片或是動態網頁瀏覽,都相較Flash Player 10流暢許多,網路上也有許多HTML5或是Flash Player的網頁測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測試看看自己的顯示卡運行效能。
圖 / 更新Flash Player 11之後,YouTube在播放設定中可以看到「啟動硬體加速」功能。
圖 / 網路上有許多針對HTML5或是Flash的測試,玩家也可自行測試效能唷!
但是用來玩遊戲就要看遊戲的需求和類型再來評估規格需求,例如網路多人連線遊戲,像是魔獸世界、AION、天堂2這些知名的線上遊戲,因為是網路遊戲的關係,畫質和特效表現都不如單機,也因如此,網路速度是控制流畫面流暢的主因之一,基本上中階主流顯示卡都能輕鬆應付,遊戲畫面再不順暢那就得檢查一下網路是否有問題。
也有多數玩家像小編一樣是單機遊戲的愛好者,像是近日才推出的戰地風雲3、決勝時刻:現代戰爭3、蝙蝠俠:阿卡漢城市等,而玩單機遊戲最享受的除了遊戲的快感之外,不外乎就是欣賞逼真震撼的遊戲畫面,畢竟單機遊戲可調整的畫質和特效選項相當多,為求畫質和流暢度,中階顯示卡已經無法滿足,此時玩家們更是需要中階以上,甚至是高階的顯示卡!
另外如果是有繪圖需求的使用者,例如3D繪圖軟體或是CAD之類,有些使用者會因為擔心專業繪圖卡價格昂貴而選用遊戲卡,其實小編並不建議使用遊戲卡,其實遊戲卡本身就是為了遊戲而開發,所以採用了多媒體DirectX的指令集運算,而繪圖軟體強調的就是運用OpenGL來運算2D、3D圖形,這點就是繪圖卡的強項了!小編曾經實測過繪圖卡與遊戲卡的繪圖效能差異,最後測得的結果是近2萬元的遊戲的繪圖效能還不如入門繪圖卡,而入門繪圖卡售價只要3~5千元,這樣的結果令人驚訝。
圖 / 戰地風雲3使用相當多的物理特效,想要完整呈現就必須提升顯示卡效能!
圖 / 由於多媒體遊戲卡的架構不同於專業繪圖卡,因此一般顯卡用於專業繪圖軟體的效能明顯不彰。
█ 測試軟體介紹與效能測試
在介紹過顯示卡規格等級之後,還是得要進行應用軟體及遊戲測試,不然很難體會不同定位的顯示卡之間效能差異,因此小編準備了幾款應用軟體和遊戲來測試,並且模擬一般使用情況。為了讓各位讀者更清楚使用需求,小編將市面上的主線顯示卡分為入門主流、中高階和高階三種,依照不同的規格分別採用不同的軟體與設定來測試,不過眼尖的讀者們應該會發現怎麼好像少了幾個型號,原因是有部分產品在國內已經停止販售了,雖然市面上或許還買的到,但是經過商討之後小編決定不將這些產品列入評測了,還有請各位讀者見諒!
測試軟體的部分有大家所熟悉由Futuremark推出的3DMark 11,這也是大家公認的第三方評測軟體,3DMark 11測試的項目分為針對筆電的Entry、主流平台的Perforance以及極限效能的Extreme三種,在為求統一和方便讀者們對照的情況下,所有顯示卡都只測試Perforance模式,而且這次已也經完全不使用舊款的3DMark Vantage,所以如有不便還請各位讀者多多包涵!較特殊的是因為現在AMD與NVIDIA全線都是支援DirectX 11的顯示卡,而微軟也有推出官方的DirectX 11 SDK測試工具包,能測試DirectX 11各種元素的運算效能,這部分也會納入在接下來的測試中。
圖 / 3DMark 11是玩家心中的測試指標,但顯示卡實際運算遊戲又是另一回事。
而遊戲的部分依照不同等級定位,所測試的遊戲或設定並不相同,例如小編特地將末日之戰2和戰地風雲3這兩款遊戲的成績獨立列表,原因是這兩款遊戲除了高知名度之外,效能需求也較其他遊戲來得高,加上官方並沒有推出測試用的Banchmark,因此必須由小編自行模擬一般使用者進行遊戲,並且使用Fraps紀錄平均顯示張數,因為是真實進行遊戲,所以測得的結果準確度相當高,但是在中高階與高階的顯示卡測試設定並不一樣,高階無庸置疑是將特效全開,而中高階顯示卡為求畫面流暢度而將特效設定降低一個等級,這裡希望讀者們要多注意。除此之外,現在許多媒體轉檔軟體也都也支援硬體加速,AMD和NVIDIA也都各有各自的運算技術,能分擔原先由處理器運算的工作,讓處理器能有辦法進行其他作業,所以入門、主流顯示卡也會多增加影片轉檔效率的測試。以下首先看到的圖表是使用微軟官方的DirectX 11測試工具所測試的校能,這部個部分的測試和3DMark 11一樣,不能代表遊戲的整體效能,讓讀者們大致了解現在顯示卡對於DirectX 11的支援度是如何,在這之後才將進行多媒體、遊戲的效能測試。
● 入門主流-文書、主流線上遊戲玩家
挑選入門主流規格的使用者通常需求都不高,多數是上網、文書以及多媒體,頂多就是網路多人連線的MMORPG之類的遊戲,但也不代表都能一路順暢,對於某些比較耗資源的遊戲就得乖乖關閉特效,不過像是Facebook裡的遊戲如果跑不順千萬別再說是顯示卡不給力,因為Facebook小遊戲的流暢度主要還是取決於網路速度,所看到的向量圖越多,除了需要有基本的顯示運算效能之外,就需要更大的頻寬來下載。
由於AMD在HD 6570以下的產品和NVIDIA的GT 440在國內都不再繼續推出了,或許市場上還有庫存在販售,不過這邊就不加入測試。入門顯示卡的測試項目除了3DMark 11的基準測試之外,另外使用威力導演10進行轉檔測試,至於單機遊戲的部分因為小編並不建議使用入門卡來玩單機遊戲,除了因為效能不足之外,因為單機遊戲的需求較高,容易導致顯示卡負擔過大,會增加當機的可能性。如果是AMD APU平台的使用者,加裝獨顯還能使用CrossFire平行運算功能來提升更高的效能,這部分在後半段會另做說明。其餘和文書應用相關包含多媒體網頁瀏覽速度、文書軟體測試、線上高畫質影片撥放效率等,因為無法有一定的測試依據標準,但是文書的部分較不用擔心,因一般文書軟體效能需求並不高,加上瀏覽器、多媒體軟體分都開始有支援顯示卡硬體加速的功能,所以如果沒有遊戲需求的話,這幾款產品都是相當適合新裝機,或是原先只有使用內顯的玩家,也是家庭多媒體HTPC主機的好幫手。
AMD |
||
規格/型號 |
HD 6570 |
HD 6670 |
繪圖核心時脈 |
650MHz |
800MHz |
Stream核心數量 |
480 |
480 |
記憶體介面 |
GDDR3/GDDR5 |
GDDR3/GDDR5 |
記憶體容量 |
512MB |
1024MB |
記憶體位元 |
128-Bit |
128-Bit |
外接電源 |
無 |
無 |
市場售價 |
約2,000~2,400元 |
約2,100~2,700元 |
註:測試採用公版,實際規格、售價以各品牌為主 |
NVIDIA |
|||
規格/型號 |
GT 430 |
GTS 450 |
GT 520 |
繪圖核心時脈 |
700MHz |
783MHz |
810MHz |
CUDA核心數量 |
96 |
192 |
48 |
記憶體介面 |
GDDR3 |
GDDR5 |
GDDR3 |
記憶體容量 |
1024MB |
1024MB |
1024MB |
記憶體位元 |
128-Bit |
128-Bit |
64-Bit |
外接電源 |
無 |
無 |
無 |
市場售價 |
約1,800~2,100元 |
約2,800~3,400元 |
約1,500~1,800元 |
註:測試採用公版,實際規格、售價以各品牌為主 |
● 中高階-線上單機熱血玩家
中高階效能級規格是多數玩家選用的產品,別說是影音或文書用途,此等級的顯示卡效能適用於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遊戲軟體,看是要線上多人團練、吃王或攻城,天選這幾種規格準沒錯!以下的測試遊戲項目也都與高階卡一樣,基本上幾乎所有DirectX 9、DirectX 10以及多數DirectX 11的遊戲將特效全開都不是問題,只有部分採用較新的開發引擎所製作的遊戲,效能需求比較高,例如失落星球2、末日之戰2、戰地風雲3等知名遊戲,其中較為特別的是末日之戰2和戰地風雲3這兩款遊戲,因效能需求比一般遊戲高許多,在測試時為求流暢度,所以將特效設定降一個等級。儘管如此,小編實測時發現其實畫質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該有的特效都還是存在,影響最大的反鋸齒與貼圖如果沒仔細比對,也很難分出勝負,其原因是這兩款DirectX 11的遊戲本身的畫面表現就很高超,運用的特效也很多,所謂「一白遮三醜」,看著大量的特效就不容易看出降低特效的差異,對於不吹毛求疵的玩家來說這樣的表現已經非常好!但降低一個特效等級之後,卻得到了相當流暢的遊戲品質,平均表現都算合格,即使在混亂場景、大量特效的狀態下顯示張數也不至於過低;一樣的設定在戰地風雲3多人連線的測試時,龐大的地圖下也能順暢運行,但是多人連線也會因為網路頻寬速度所影響,這方面需要玩家自行注意囉!
AMD |
|||
規格/型號 |
HD 6770 |
HD 6850 |
HD 6870 |
繪圖核心時脈 |
850MHz |
775MHz |
900MHz |
Stream核心數量 |
800 |
960 |
1120 |
記憶體介面 |
GDDR5 |
GDDR5 |
GDDR5 |
記憶體容量 |
1024MB |
1024MB |
1024MB |
記憶體位元 |
128-Bit |
256-Bit |
256-Bit |
外接電源 |
6pin×1 |
6pin×1 |
6pin×2 |
市場售價 |
約3,000~3,800元 |
約4,600~6,000元 |
約5,300~6,500元 |
註:測試採用公版,實際規格、售價以各品牌為主 |
NVIDIA |
|||
規格/型號 |
GTX 550 Ti |
GTX 560 |
GTX 560 Ti |
繪圖核心時脈 |
900MHz |
810MHz |
822MHz |
CUDA核心數量 |
192 |
336 |
384 |
記憶體介面 |
GDDR5 |
GDDR5 |
GDDR5 |
記憶體容量 |
1024MB |
1024MB |
1024MB |
記憶體位元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外接電源 |
6pin×1 |
6pin×1 |
6pin×2 |
市場售價 |
約3,600~5,000元 |
約5,300~7,500元 |
約6,700~8,900元 |
註:測試採用公版,實際規格、售價以各品牌為主 |
● 高階-高畫質與極致流暢的完美表現
口袋夠深又是遊戲狂熱玩家,並且在乎每個畫面都要有極致表現,高階顯示卡是不錯的選擇!以下介紹的這幾款產品在1920×1080解析度下,能將市面上的遊戲特效全開,為追求更高的觀看品質,開啟垂直同步當然也是少不了!不過現在的遊戲開發引擎越來越高階,別以為使用了高階遊戲卡就高枕無憂,當然還是有例外,像是失落星球2、末日之戰2(DX11高畫質貼圖)或是最新的戰地風雲3等,這幾款號稱硬體殺手的DirectX 11遊戲,即便使用高階卡將特效全開,某些情況下FPS都還是會降至30以下,平均值也都在流暢邊緣,不過由於核心的處理速度較快、記憶體容量高以及頻寬大,即使在瞬間降低FPS也是短暫的,並不會影響遊戲的進行,這就是高階顯示卡的優勢!
高階的部分除了單核產品之外還有雙核心顯示卡,不過通常雙核產品宣示性意味較高,在市場上活耀的週期時間通常較短,加上價格昂貴、功耗大,真正會使用的玩家只是極少數,原本小編有規劃雙核心產品的部分,不過與原廠們討論過後,因產品數量稀少,導致玩家們購買不容易,所以最後決定不納入採購推薦。
效能方面可以看到因為3DMark 11並不支援NVIDIA顯示卡的物理運算,但是分數上卻還是表現不錯;遊戲的測試兩家的產品都不遑多讓,其實AMD的顯示卡在沒有全新的架構下還有這樣的表現是值得讚賞,而NVIDIA的高階卡在規格上一向都比AMD還要高,例如最為明顯的是記憶體,HD 6970的記憶體容量達2048MB,且位元寬有256Bit,不過GTX 570記憶體容量只有1280MB,但位元寬卻有320Bit,這之間的差異在於資料量的存取速度,現在的遊戲多數還不會需要用太多的顯示卡記憶體,但是頻寬大小和速度就會影響遊戲的運算,一旦要處理龐大的特效就能看出差異,這部分除在各種DirectX 11的遊戲成績看出,從擁有大量特效的戰地風雲三測試也能明顯比較出差異。
AMD |
|||
規格/型號 |
HD 6950 1GB |
HD 6950 |
HD 6970 |
繪圖核心時脈 |
800MHz |
800MHz |
880MHz |
Stream核心數量 |
1408 |
1408 |
1536 |
記憶體介面 |
GDDR5 |
GDDR5 |
GDDR5 |
記憶體容量 |
1024MB |
2048MB |
2048MB |
記憶體位元 |
256-Bit |
256-Bit |
256-Bit |
外接電源 |
6pin×2 |
6pin×2 |
8pin×1+6pin×1 |
市場售價 |
約7,000~9,000元 |
約9,000~9,800元 |
約13,000元 |
NVIDIA |
||
規格/型號 |
GTX 570 |
GTX 580 |
繪圖核心時脈 |
732MHz |
772MHz |
CUDA核心數量 |
480 |
512 |
記憶體介面 |
GDDR5 |
GDDR5 |
記憶體容量 |
1280MB |
1536MB |
記憶體位元 |
320-Bit |
384-Bit |
外接電源 |
6pin×2 |
8pin×1+6pin×1 |
市場售價 |
約12,500元 |
約17,000~22,000元 |
█ 評估使用需求,選購才能沒煩惱
看完一輪顯示卡規格比較和效能測試和之後,應該能幫助讀者們增加挑選顯示卡的概念,從測試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小編在不同等級的顯示卡測試同一款遊戲時,所使用的設定並不一樣,但是都得到了流暢的FPS,其實就是犧牲點畫質,但換來更流暢的畫面,以戰地風雲3來舉例,這款遊戲由於是採用DirectX 11特效技術開發的,除了有更細緻的貼圖品質之外,運用了大量的光影運算技術,讓遊戲中的陰影都相當逼真,加上又運用了非常多的物理特效來呈現逼真的畫面,而這些特效都是要由顯示卡做即時運算,如果將爆炸的煙霧、塵埃放大來看,其實就是一推數不清的微粒子,微粒子的數量密度就是影響煙霧的濃度和逼真程度,因此特效開設定越高繪圖核心就要處理越多的物理運算,不但遊戲中所看到的物理特效,某些遊戲的連天空上的動態雲、動態天氣都無法用貼圖呈現,必須是經由物理運算來表現,所以想要完整看到所有特效,顯示卡本身就要具備足夠的運算效能,不然就只能降低特效求順暢,這就是為什麼小編測試戰地風雲3,中高階和高階卡的成績相近,就只是特效降一級,畫面的流暢度就能大幅提升!
不玩遊戲的玩家就不必在顯示卡投資太多,以文書處理來說,入門卡已經能輕鬆勝任,就算使用中階以上的顯示卡所提升的效能有限,就像是轉檔一樣,使用2,000元的入門顯卡與10,000元的高階顯卡並不會有明顯的差異,所以中高階顯示卡都不會以影音媒體為重點來介紹,簡單來說,為文書、網路多媒體影音中階以下即可,線上、單機遊戲中階以上首選,有預算又是重度遊戲玩家直上高階,依照需求選購適合的顯示卡才明智。
圖 / 顯示卡市場價格琳瑯滿目,依規格不同從數千到上萬都有,沒有經驗的玩家很難選購!
█ 多顯卡平行運算的運用
或許單張顯示卡的效能無法滿足追求極致的玩家,像這次所測試的遊戲一樣,末日之戰2更新DirectX 11之後效能需求大增,和剛推出時有相當明顯的落差,不但如此,還追加高畫質貼圖檔供玩家們下載安裝,安裝後模型物件的品質大幅提升,轉眼間變成殺手級的一款遊戲!如果想要開啟最高的特效品質,要有保有相當的流暢度,至少要使用HD 6870或是GTX 560 Ti以上的顯示卡,經由小編實測發現以上這兩個規格不超頻的條件下,都算是免強合格而已,不過如果中高階就能順暢運行,那高階卡就沒有生存空間了,所以為了達到最高的特效、最流暢的畫面,使用高階卡就能突顯高效能的優勢,這樣的解釋似乎很合理,然而在末日之戰2之後還添加一款戰地風雲3,除了DirectX 11特效之外,也是一樣運用了非常多的即時算,讓玩家們大喊電腦效能吃不消。
顯示效能不足怎麼辦?一般玩家應該都會選擇降低特效設定或者是升級顯示卡,但是降低特效品質也會降低遊戲爽度,升級高階卡價格又很昂貴,原先的卡又得想辦法脫手,實在很難兩全其美!其實玩家們還有不同的選擇,那就是使用多顯卡進行平行運算,AMD稱為CrossFireX,NVIDIA則是SLI,簡單來說就是使用兩張以上的同規格顯示卡進行同時運算,如此一來可以大幅提升運算速度,或許玩家們會認為以價格和效能來看,會不會直接升級高階卡比較合適?乍聽之下似乎很合理,但是個方式小編會建議玩家可以嘗試著使用多顯卡運算,打個比方來說,不論是HD 6870或是GTX 560 Ti在效能上遠遠不如HD 6970和GTX 580,但是使用CrossFireX或是SLI之後效能可輕鬆超越這兩張高階卡,效能成長幅度不可忽視!在國外更是有玩家使用超頻版GTX 560 Ti,架設SLI之後效能測試大勝GTX 580,且小勝雙核卡王GTX 590,聽起來是不是很吸引人啊?這樣的事情的確不無可能喔!由於顯示卡技術的成長,以及主機板的PCI-E通道頻寬夠高的條件下,雙卡可以達到1.9倍左右,加上遊戲顯卡的價格也比多年前便宜許多,雙顯卡除了效能可超越高階顯卡之外,算一下價格也比高階卡便宜唷!這部分玩家們可以自行計算一下小編舉例的HD 6870與GTX 560 Ti雙卡的價格,再比對一下高階的價格,如此一來就可以能知道效益有多大!
圖 / 兩張中高階顯示卡的遊戲效能可挑戰高階卡,雖然功耗也增加不少,但價格卻比高階卡便宜許多!
█ 別忽略了電源供應器
雙顯卡的效能表現是不是很吸引人咩?不妨告訴各位,小編自己也是架設雙卡使用,執行遊戲方面還沒遇到棘手的問題,唯獨有件事要讀者們先萬要注意,那就是電源供應器的規格,這部分往往都是玩家們忽略的事情,選購顯示卡不到要選規格效能,相對的也要同時聯想到電源供應器,基本上需要注意的是輸出瓦數與安培數,基本上多數人都只看瓦數而已,不過除了瓦數之外其實更是要看+12V的安培數,這才是顯示卡效能的致命殺手!每一張顯示卡都會有基本的瓦數與安培數需求,但是要如何知道顯示卡的安培需求呢?嚴格來說顯示卡都要標示瓦數與安培數的需求,但是卻只有部分品牌會這麼做,所以玩家們常發生因為電源供應器供電不足導致效能受限。
顯示卡的功耗需求玩家們可在購買前先至官網查詢相關技術規格,至於電源供應器的使用也要注意,現在主流的電源供應器在+12V的部分有分為單組與多組兩種設計,兩者的差異可以從規格標示上看出,單組+12V地的安培數都很大,就如同大水管一樣,主機裡所有硬體一起分享+12V,瓦數稍微高點的有60A~80A左右,好處就是較不擔心供電不足的問題,但是過載保護就稍微差了點。但如果是多組+12V就明顯可以看到標示+12V1、+12V2、+12V3等以此類推,從數字可以看出有幾組,正常來說第一組都是給中央處理器來使用,所以先是卡使用的是第2組以後的+12V;而每一組+12V的安培會比單組小很多,適合高階卡或是多顯卡的玩家來使用,例如單卡需要外接兩個8pin電源,正確的安裝方式要將+12V分開安裝,簡單來說就是要分開兩條安裝PCI-E電源線,如果一組+12V可以提供30A,那麼兩組就可以提供60A了,這樣絕對不會發生供電不足的情況!
圖 / 電源供應器都有標示+12V的規格,除了注意瓦數之外,常忽略的安培數也很重要!
█ 內顯的小天地
看完獨立顯示卡的各層面的測試之後,是不是感覺好像少了些什麼呢?各位讀者發顯了嗎,文章到這裡都還沒提到內顯耶!現在內顯技術進步許多,所以當然要提一下啦,不過小編的專題主要是「獨立多媒體遊戲卡的採購特輯」,本來是沒有規畫內顯的部分,不過總編輯有交代說內顯多少也要提一下啦!雖說如此,其實嚴格說起來內顯並沒有太多選擇,現在的內顯已經與中央處理器整合在一起,處理器的等級也就直接奠定顯示核心的效能,例如Intel的內顯HD Graphics 2000,從i3-2100到i7-2600都有HD Graphics 2000,但是以為效能都一樣嗎?其實不盡然是這樣,雖然一樣是HD Graphics 2000,但是由於處理器的規格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內顯的效能。
或許高階處理器的內顯效能表現優異,對於一般需求不高的使用者來說,與其花近萬元買處理器來使用內顯,選擇較入門的處理器更加合適,但相對入門處理器的顯示效能也只能算堪用,加上內顯核心必須使用主機板上的記憶體,因此所使用的記憶體規格也會影響其顯示校能,例如DDR3-1333MHz與DDR3-1866MHz或是更高時脈的記憶體,多少都會影響顯示核心的效能。此外以往玩家們也擔心內顯主機板的設計會不會影響效能,小編在上月172期的行家出手單元中有針對這部分進行測試,很意外的是結果竟然沒有明顯差異,所以別再擔心主機板的影響囉!但是不能因為是獨立顯示卡採購而忽略內顯的效能表現,為了證明小編並沒有偏心,特地在截稿前架設內顯平台並測試效能,雖然測試當天是美好的星期日,又難得是晴天沒下雨,不過總覺得沒有補上內顯的測試似乎怪怪的,以下先看內顯平台的測試成績。
- AMD內顯平台測試
AMD測試平台 |
|
中央處理器 |
A6-3500 @2.1GHz |
內建顯示 |
Radeon HD 6530D |
主機板 |
ASRock A75M-ITX |
記憶體 |
Kingston HyperX 1600MHz 4GB×2 |
硬碟 |
Crucial SSD M4 SATA 6Gb/s |
電源供應器 |
Cooler Master 1200W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SP1 x64 |
內顯測試的部分有幾個重點需要一番說明,因為AMD推出的APU平台具有CrossFire功能,可以讓內顯與獨立顯卡進行協同運算,這樣的功能原本應該是理想的設計,但是經過時測之後發現些小問題,或許是驅動的支援度,亦有可能是對遊戲的相容性,在某些情況下比起單使用獨立顯卡的效能還低,並且出現重新啟動的狀況,就以小編所測試的遊戲末日之戰2來說,在1280×1024的解析度,以及所有特效設定最低的條件下,平均顯示張數約有18FPS左右,只是畫面品質差了點,但是勉強還算能運行;而使用HD 6570跑末日之戰2,一樣的條件下平均約45FPS,但是使用A6-3500+HD 6570平行運算卻降為平均35~38FPS左右,在測試過程中也發生數次重開機,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小編也不太能理解,不過可以確定的是A6-3500與HD 65702單獨運作都是正常無異狀,判斷可能是驅動程式所造成的影響,玩家們如有遇到類似問題可來信與小編討論。
- Intel內顯平台測試
Intel測試平台 |
|
中央處理器 |
i5-2500K @3.3GHz |
內建顯示 |
HD Graphics 3000 |
主機板 |
ASRock Fatal1ty Z68 |
記憶體 |
Kingston HyperX 1600MHz 2GB×2 |
硬碟 |
Crucial SSD M4 SATA 6Gb/s |
電源供應器 |
Cooler Master 1200W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SP1 x64 |
從測試成績來看,Intel的內顯專長似乎不是在遊戲方面,為了方便對照成績,小編一樣使用末日之戰2進行測試,再以售價不到兩千元的GT 520作為對照組,讀者也可以比對APU的成績,很明顯i5-2500K內建的HD Graphics 3000遊戲效能上的表現並沒有APU來得優異,不過運行一般的網路遊戲將特效關閉後還算勉強,如果有遊戲需求,小編強烈建議安裝獨立顯卡。雖然遊戲方面差強人意,但是影片轉檔方面卻有跌破眾人眼鏡的成績,啟用Intel Quick Sync Video硬體加速之後只花費22秒就轉檔完成,即使將硬體關閉也只要99秒,以成績上來看在轉檔方面Intel確實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有多媒體作業需求的玩家,選擇Intel的平台能大幅縮短作業時間,或許也是不錯的選擇!補充一點,Intel目前的內顯產品皆不支援DirectX 11,所以可以看到小編並沒有測試3DMark 11,所以使用Intel內顯平台的玩家們想玩DirectX 11的遊戲,建議挑選一張入門的獨立顯示卡來用唄!
█ 獨顯與內顯的選用時機與要領
哪些電腦玩家適合用獨立顯示卡,哪些玩家又適合使用內顯呢?或許各位也正在想這問題,許多人總不清楚自己需要獨顯還是內顯,其實一點都不難啦!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分類來決定該挑選獨顯或內顯,例如平常電腦都是用來進行網路及多媒體應用的話,那麼以現在的內顯就有足夠的效能,加上現在的內顯效能和網路環境相較多年前提升不少,今年內顯的使用者也逐漸增加。但是在這小編有一些小建議,想使用內顯的玩家,如果是以娛樂多媒體為主的話,建議可選擇AMD的APU處理器,從測試成績就能明顯看出APU在娛樂方面略勝一籌。除此之外,計算一下內顯平台的平均售價,在不使用獨顯的條件下,APU平台的性價比較高。相對的,若用途是文書處理、影音多媒體轉檔,甚至是辦公室環境使用的話,Intel的內顯平台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在核心架構設計上Intel較AMD新,支援的指令集也較多,因此在運算的速度上相對較快,這點是多年來玩家所公認的,加上Intel現在有支援「Intel Quick Sync Video」快速轉檔技術,只要使用有支援此技術的轉檔軟體,包準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數度進行轉檔,從威力導演10的轉檔測試成績中就明顯呈現差距,不過影片的品質必定會有一定程度的犧牲,這點也是無法度的事情,求快又要求好實在很難,常需要轉檔的玩家們可要自己斟酌唷!
圖 / Intel Quick Sync Video快速轉檔技術算是內顯技術大躍進,
能大幅縮短影片轉檔時間!
圖 / 有多數的Z68機板也有提供影像輸出埠,然獨顯玩家也能運用快速轉檔功能。
看起來內顯似乎搶了入門獨顯的風采,所以獨顯也不能在默不吭聲了!其實獨顯還是有內顯無法取代的優勢,例如在前面文章中所提過的,內顯因為整合在中央處理器中,本身並沒有記憶體,必須使用主機板端的系統記憶體,但是顯示卡所使用的是繪圖核心專用的GDDR高速記憶體,不論是相容性或穩定性都極高,因此也絕對能輸出穩定效能。
至於遊戲玩家該如何選擇,相信在前面的規格介紹和測試中都有提到,只要是由遊戲需求的玩家,不論是多人連線或是單機,建議至少選擇中階以上的產品,等級的高低相對也是取決於特效等級的高低,喜歡開高特效享受畫面的玩家,中高階產品是不二首選,絕大多數的遊戲都能輕鬆開啟最高特效,只有少數需求高的殺手級遊戲才有可能需要降低特效。最後對於極致玩家來說,不論是哪款遊戲都要開最高特效,不然就玩不下去,那沒辦法了!不是直接攻頂入手高階產品之外,不然就使用多顯卡!其實小編認為多顯卡是不錯的選擇,不看功耗的情況下,性價比確實是比高階卡高很多,但是就像小編說過的,要注意電源供應是否有支援,以及規格是否足以應付龐大的功耗,因此升級顯示卡的同時也要適時的升級電源供應器!
█ 總結論
看完攏長的介紹與測試,不知各位讀者對於挑選顯示卡是否有概念?老實說小編很想要測試的更完整,但作業時間實在有限,加上測試中遇到許多技術性且短時間無法克服的問題,導致許多測試項目無法順利完成,尤其是因為許多遊戲大作都沒有推出Banchmark可供測試,因此小編只能挑幾款較為熱門的遊戲來測試,這點小編自認有些遺憾。雖然如此,為了讓讀者們了解現在的顯示卡對於新款遊戲的效能表現的效能表現,在測試中加入了戰地風雲3和末日之戰2這兩款經典效能級遊戲,針對不同效能的顯示卡進行人工測試,在用不同的設定來呈現最佳的效能表現,如此一來除了可以看出顯示卡的運作極限在哪,還能知道最適合的遊戲設定,相信這對讀者們有相當的幫助。
其實這次的採購建議原本並沒有計畫內顯的介紹,就如小編說的,內顯核心整合在中央處理器內效能也因此受限,無法單獨選擇適合的內顯,但又因為今日的內顯有突破性的發展,相較去年以前的產品,不論是遊戲或是多媒體的效能都大幅提升,可說是死灰復燃!而AMD除了一直專研內顯效能之外,又嘗試將讓內顯與獨顯平行運算,以便提升原有的效能,但是初期似乎遇到相當多的難題,許多技術性問題包括驅動、支援度與相容性都還不夠完善,這些問題若能解決APU想必能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相較之下Intel在穩定性和效能方面穩定許多,雖然Sandy Bridge的內顯並不強調遊戲運算效能,但是支援最新的Quick Sync Video快速轉檔技術,從威力導演10的測試中就可以明顯比較出差異,大幅縮短了轉檔時間,有句諺語是「時間就是金錢」,能造福許多透過多媒體作業的玩家,只不過轉檔的品質似乎也受到質疑,這方面有興趣的玩家或許可以比對看看。最後希望這次的多媒體遊戲卡採購特輯,能協助讀者們在挑選顯示卡時更能抓準選購方向,如果遺漏的部分請讀者們多多包涵,下次小編會規畫更加齊全!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