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狂的理性世界 電競王的致勝心法漫談RMAA
隨著數位訊號處理的提昇躍進,數位訊源相較於傳統類比輸出,漸有分庭抗禮之勢;在HTPC日益流行的現代,部份愛樂人常藉著一張優秀的音效卡、或是一台精良的DAC,拉近揚聲器與個人電腦之間的距離。而我們在探討聲
音表現的細節時,常以抽像的形容辭,像是︰「黃鶯出谷」、「高音甜、中音準、低音透」來描述一套音響系統的表現,有時因為主觀的偏好,是故同樣的系統在不同玩家之間的感受截然不同,亦為司空見慣之事。今天,筆者介紹一套理性客觀的評測軟體”RightMark Audio Analyzer”,俗稱RMAA,試著讓讀者瞭解一件優秀的音效裝置,在RMAA上的參數表現該如何解讀,以及如何評測家中主機的內建音效,相信一定能讓您瞭解到,獨立音效裝置與內建音效晶片的箇中差異。
■ DAC + ADC = CODEC
音效裝置的處理核心,主要是由「音效處理器」以及「數位類比編解碼器」構成,其中音頻處理器專門經手數位訊號流程,除了執掌解碼、編譯的工作,依據設計的不同,甚至可以渲染多種音效;然而,我們聽到從喇叭、耳機輸出的聲音,都是類比放大後的訊號,因此,一般來說都需要至少一個以上的數位類比編解碼器轉換後方能輸出音訊,這個訊號轉換流程就是所謂的DAC(數位類比轉換)。同理可知,錄音工程意即反向將類比音訊轉換為數位資料加以儲存,此即為ADC(類比數位轉換),而此兩者我們統稱為CODEC(數位類比編解碼器)。
AC“97,全名為Audio Codec“97,是於1996年時由Yamaha、創新未來等公司聯合提出的規格標準,其原理是將數位與類比兩個IC雙集合於單晶片上處理音訊;在Intel大力支持下,於1997年之時在Intel Architecture Labs發展出雛型,1999年以後在Intel i810晶片上開始被廣泛使用,自此統治了內建音效裝置一段很長的時間。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腦日漸走入家庭娛樂中心,AC”97僅算堪聽而不動聽的表現,讓內建音效成了「衰聲」的代名詞,一時間除了愛樂人避之唯恐不及,電競高手對於左右聲道定音不明確更是抱怨連連;因此,在2004年,Intel找上知名的音響權威─杜比實驗室,合力推出了新一代的規格標準”Azalia”,也就是近年我們在主機板內建音效中常見的High Definition Audio(HD Audio)規範。
圖 / 瑞昱螃蟹IC,是極少數在Win7仍提供官方驅動程式的AC”97晶片。
■ SRC失真 內建音效的歷史共業
在具體表現上,HD Audio最高具有192kHz取樣率、32bit解析度、二聲道的表現,或者也可以將聲道數增加,但取樣率部分必須妥協折衷,降為96kHz取樣率、32bit解析度、8聲道的音效組態;相較之下,AC”97即使是大改後的最終2.3版本,取樣率最高也僅達48kHz取樣率、20bit解析度、四聲道輸出,而且因成本過高,也沒有太多的廠商投入成品響應2.3最終版本。
我們知道,當提高音頻取樣頻率時,頻率越高,間隔時間越多,所獲得的聲音就越加細膩流暢;而提高取樣解析度時,位元數越高,提供聲音描述的資訊也就越加豐富,以DVD Audio 24bit/96kHz技術規格標準來看,AC”97最高20bit/48kHz的水平的確是無法擔當家庭影音中心的重任;此外,以音樂CD採樣規格44.1kHz為例,過去由於非最終2.3版的AC’97皆固定採用48kHz輸出,必需通過相位偏移或是高頻抖動來使得44.1kHz取樣率向上提升至48kHz加以輸出,造成最為人所詬病的SRC失真問題,這樣的音質損失在HD Audio也被一併解決,近年來主機板上常見的Realtek HD Audio晶片,通常支援44.1 kHz和48 kHz兩種取樣規格,通過分頻與倍乘後支援更多的拓展頻率,換句話說,無論遇到44.1 kHz或48 kHz音訊採樣,或是其他規範取樣,也無需通過SRC失真轉換,即能以原取樣率DAC後輸出。綜述以上所言,AC’97最終消逝於歷史洪流,同時讓HD Audio取而代之亦為意料之事。
圖 / BURR-BROWN PCM1795,少數俱備32Bit / 192kHz 取樣率的高階數位類比轉換核心。
■ RMAA 公正客觀的評測員
到了2011年末的今天,個人電腦不僅僅只是走入客廳,更見其反客為主,有整合取代傳統影音播放器,一統家用播放媒介之勢。藉由上述的想法與概念,所謂的HTPC(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家用劇院個人電腦)也就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與一般PC主要的區別,則在於HTPC並非以追求極致效能表現為其終極目標,而是在美觀、性能、音質、功耗此四者間找出一個相應平衡的最大公約數。就音訊方面來說,較為講究的HTPC有兩種主流輸出方式,其一是連接內接式音效裝置(即主機板內建音效、或音效卡)的SPDIF埠,走光纖/同軸通道,將數位訊號輸出至擴大裝置,由擴大裝置內建的解碼器實行數位類比轉換加以輸出音訊,這是最簡易可行的作法;第二種作法,則是採用外接式DAC,像是在上一期雜誌中我們介紹的ASUS XONAR ESSENCE ONE,透過USB埠,將原始音訊在機殼外部進行數位類比轉換,接著輸出類比訊號至後級進行擴大播放,更進一步避免了電腦主機內部的電磁干擾。
而無論採取何種方案,我們都必需有一套公正客觀的標準,加以評比建置的電腦系統,其音質表現之優劣勝敗,而在眾多測試標準中,兼顧理性與便利的,莫過於廣受玩家支持的RightMark Audio Analyze(RMAA)。RMAA是一款專門設計來用以測試類比式和數位式音訊裝置的評測軟體,透過播放和錄製音訊的動作,在音頻通過音訊裝置時,進行擷取和音頻分析演算的方式得到測試結果,即使是對技術性資料量測的外行人,也可以由此得到精準正確的評比;此外,功能性也相當全面,舉凡︰頻率響應、噪音水平、動態範圍、總偕波失真、立體聲分離度、以及互調失真等重要指標,皆能鉅細靡宜地將數據以曲線圖示展出,讓行家一眼直斷受測裝置到底是龍還是蛇,這也是何以音響界的專家、廠商和雜誌都指定選擇以RMAA評測的原因。
圖 / 高階HTPC外殼多採鋁材,也常見資深玩家配置觸控式液晶螢幕,直接控制作業系統。
■ RMAA接線大原則
首先,請至RMAA官網︰http://audio.rightmark.org/download.shtml,點選下載RMAA 6.2.3版本,此版本的頻譜分析圖表閱讀起來最為清晰舒適;然而,常見許多使用Win7的朋友在安裝6.2.3時,會遇到權限不足及其他錯誤訊息,因而委屈求全改用早期5.0版本。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只要在RMAA主程式上先以滑鼠右鍵點擊,接著點選「以系統管理員身份執行(A)」選項,就可以順利地在Win7上安裝RMAA 6.0以後的版本。
軟體安裝完成以後,我們即可著手音效裝置的接線工作,大原則是︰將音效裝置的輸出,接回音效裝置的Line-In,並且在Window桌面右下角內建的「音量混音程式」中,將Line-In裝置設定為靜音,否則將產生嚴重的迴授干擾;若讀者常參觀各種展覽,一定會發現當臺上主持人拿著麥克風賣力演講時,有時候因為過於忘我而太過靠近喇叭,突然併發出尖銳嘈雜的高頻噪音,這就是所謂的迴授現象(feedback)。
筆者在此分別採用雄浪代理的東瀛大廠Onkyo Wavio SE-300PCIE音效卡,以及國內知名大廠ASUS XONAR STX音效卡,加以示範兩種不同的端子介面下,該如何接線測試並解讀箇中音質表現。首先,由於Onkyo SE-300PCIE這張音效卡,除了配置了RCA(L、R)、Phones、及同軸輸出端子之外,並同時擁有S/PDIF光纖輸入 / 輸出,搭載兩種高品質數位連接埠,在一票音效卡海中可說極為罕見,因此我們選擇以光纖線對接S/PDIF輸入與輸出埠;緊接著我們便可以開啟RMAA程式,並在左上角Playback / recording devices下拉式選單裡,第一列選擇︰[DirectSound]SPIDF輸出(SE-300PCIE)、第二列選擇︰[MME]數字輸入(SE-300PCIE),簡單來說,按照接線加以設定選單就不會出錯。右上角下拉選單則選取16bit及44.1kHz,主要是考量音樂CD多是採16bit/44.1格式取樣,同時可以檢驗前文提到的SRC失真問題是否嚴重,最後,除非你對RAMM設定細節已經非常瞭解,否則其他一切請保持預設值,然後點擊左下角Run tests當中最左方的Playback / recording完成Onkyo 300PCIE初步測試設定。
圖 / Onkyo SE-300PCIE是一張聲底溫潤、醇美耐聽的高階音效卡。
圖 / 接線完畢之後,下拉選單分別設定選取輸入與輸出選項。
■ 放大元件的失真現象
依照同樣的邏輯,似乎連接ASUS XNOAR STX音效卡也非常簡單,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可以發現ASUS XONAR STX有一個類比Line-In,但有三個輸出介面,分別是RCA(L、R)、Headphone、同軸S/PIDF端子,那麼該挑選哪一個輸出介面測試最為妥當?以科學方法而論,三種介面各測試一次,依照數據結果加以解讀便能夠知道孰者輸出品質為佳。筆者在此以經驗分享,由於ASUS XONAR STX是一張內建優質耳擴的高階卡,因此若要得到較為保真的測試結果,為了避免耳擴放大途中發生的失真與干擾,以RCA(L、R)或同軸SPIDF OUT連接Line-In通常會得到相對優異的數據表現。當然,如果玩家若買這張卡是專門為了作為耳擴使用,那麼連接Headphone與Line-In兩個埠位之後加以測試,則是最為貼近實際使用的測法。
在接下來的測試中,筆者將ASUS XONAR STX的RCA(L、R)與Line-In孔位加以連接,恰好形成一個純類比I/O接線,與Onkyo SE-300PCI純數位I/O接線對照起來,有大異其趣之妙。最後,同理按照前文提到的大原則進行接線與設定,一切妥當之後,便完成ASUS XONAR STX初步測試設定。行文至此,一定會有聰明心細的讀者心存疑問,在Playback / recording devices設定中,總有MME與DirectSound兩種不同的設定對應同一種裝置,而此二者究柢何物?一言蔽之,兩者都是微軟的驅動通道標準,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前者的延遲時間為200~500毫秒,後者則為50~100毫秒,因此若能盡量以DirectSound輸出音訊,通常能夠得到相對良好的效果表現。
圖 / ASUS XONAR STX是一張偏向解析聲底,忠實傳達原聲原味的高階音效卡。
■ RMAA 測試前應有的觀念
在完成初步設定,並點擊左下角Run tests當中最左方的Playback / recording之後,會分別跳出一個Adjusting levels對話框以及一張動態頻譜圖;前者攸關測試結果表現甚巨,我們要盡可能將音量調節逼近-1.0dB,RMAA方能得到最精確可靠的結果。當RMAA感應到接線與設定皆屬正確無誤時,在文字框中會出現The levels are OK.的字樣;反之,則會出現五花八門的文字訊息,通常絕大多數都是接線錯誤與音訊I/O設定不正確所引起。另一方面,當我們以RMAA測試主機板上的內建音效時,常見Adjusting levels所顯示的dB值在-1dB前後呈現個位數的誤差,通常只要邊調整音量、邊比照Adjusting levels對話框是否逼近-1.0dB,待文字框中出現The levels are OK.即告大功完成。有鑒於使用主機板集成音效的朋友在使用者中佔了絕大多數,因此筆者特別將測試平臺中的VIA VT1705音效晶片一同加入本次評比之中,讓讀者比較獨立音效裝置與買肉送蔥的內建音效之間,兩者差異究竟有幾多?而測試內建音效的接線方法很簡單,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將主機板上藍色Line-In孔以線材連接綠色音源輸出孔即告完成。在此額外提醒,若要得到最佳數據測試結果,除了在Adjusting levels逼近-1.0dB的前提下,將音量設為最大之外,務必請將播放音量、MIDI合成器以外的元件音量,諸如︰麥克風、數字輸入、線性輸入、CD-IN等選項予以靜音,避免不必要的線路干擾而影響成績表現。
圖 / 測試前除了音量控制器及MIDI合成器以外,其他選項請悉數予以靜音。
圖 / 接線或設定錯誤時dB值會離-1dB很遠,並且訊息框會提示問題徵結所在。
圖 / 若最大音量dB值離-1不遠,可藉由降低音量,逼近-1dB,待校正完畢後訊息框會提示OK。
■ 淺談音效平臺搭建須知
在一切就序,按下Start test測試鈕之前,希望讀者能夠瞭解如何建立一個動聽的音效平臺。以本次測試平臺為例,一般來說,功耗較低的處理器,會有相對較好的音質表現;但要注意的是,部份將繪圖核心予以整合在一起的處理器則易有干擾,因此這類處理器功耗雖低,但並非最佳首選。有鑒於此,筆者卯足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刻苦精神,好不容易才商借到這顆功耗僅35W低電壓版速龍處理器,配合HTPC常用的小型主機板加以進行交叉測試,以饗電腦DIY讀者;此外,另一搭機重點,即為電源供應器的抉擇,其優劣勝敗對於整體音質好壞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在CAS(Computer Audio System)領域中,海韻電子旗下X-400與X-460這兩顆無風扇電源供應器,絕對是專為天籟而生的美聲王者,專利的DC Connector Module with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 Modular設計,有效壓低電流輸入並同時提升轉換效率,運用精湛的設計工藝,硬生生將惱人吵嘈的散熱風扇捨棄不用;在美聲電路設計上,一次側電路豪氣採用日本大廠Nippon Chemi-Con 390µF / 105℃電解電容;二次側電路除選用同樣高檔的Nippon電解電容之外,尚搭配鋁殼固態電容,整齊排列的佈局,足以媲美手工搭棚的高檔Hi-End器材。對於挑剔的愛樂人而言,海韻電子這兩顆無風扇X系列電源供應器,可說是目前通路上容易購買取得的搭機首選。
圖 / X系列是海韻電子的淨聲之作,模組化設計在HTPC狹窄的整線空間更顯便利。
電腦DIY測試平台 |
|||
AMD處理器 | AMD Athlon X2 3800+ @2.0GHz (35W) | ||
主機板 | ASRock 880GMH-LE/USB3 | ||
音效裝置 | ASUS XONAR STX | Onkyo Wavio SE-300PCIE | VIA VT1705 |
顯示核心 | AMD Radeon HD 4250 | ||
記憶體 | Kingston DDR3-1333 2GB ×2 | ||
系統硬碟 | OCZ Vertex 2 40g SSD | ||
電源供應器 | Seasonic X-460 |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SP1 |
■ 完全搞懂 —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透
而我們常聽到行家在評論,某裝置的高、中、低頻表現如何云云,那麼到底什麼是三頻表現呢?筆者試以樂器頻譜,配合管弦樂團對聲音的分類,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低、中、高三頻加以釋疑。
低頻涵括範圍從20Hz-160Hz,其中40Hz-80Hz是構成低音的主要頻段,在此頻段區域中,常見的樂器有法國號、大提琴、低音提琴、土巴號、巴松管、大鼓等,如果音效裝置在此頻段中表現不佳,則將失去渾厚澎湃的聽感表現,並且將使得中、高頻段相對過於突出,這種失去平衡感的表現,容易產生讓人聽覺疲憊,不耐久聽;此外,在其他沒有提及的低頻頻段中,主要的還有鋼琴、管風琴、低音提琴、低音單簧管、低音伸縮號等樂器。
中頻涵括的範圍從80Hz-2560Hz,其中160Hz-1280Hz橫跨了三個八度,因此可說把所有樂器、人聲表現都加以涵括,無論你偏好古典樂或是流行樂、女高音或是男低音,幾乎都集中在這個頻段之中,是故稱之為最重要的頻段亦不為過,表現不佳常會產生所謂「中頻凹陷」的聽感。中頻在80Hz-160Hz的代表樂器為定音鼓,部份男低音在這個頻段中也有機會演出,若這個頻段表現不佳,聲音將失去豐潤飽滿的質感,聽起來會顯得輕薄乾癟,因此整個場面會小小的而失去壯闊感;而中頻在1280Hz-2560Hz的出場,主要落在弦樂器的高音域部份,像是小提琴約有部份較高的音域即在於此,此外,尚涵括中提琴的音域上限、單簧管、雙簧管、長笛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
最後,高頻涵括的範圍從2560Hz-20000H,其中在2560Hz-5120Hz這個區間中,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餘大多數的樂器幾乎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裡,更不用說超過5120Hz以後幾乎都是樂器與人聲的高倍泛音,其實許多木耳朵對這個頻段可說是無感,但這個頻段對於完美還原現場空間卻又不可忽視,對於金耳朵的深度行家來說,是另一課題。
圖 / 設計精良的喇叭,通常重要頻段皆有專屬單體,司職該頻區間之發聲。
■ RMAA 完全解讀
而當我們在閱讀關於聲音品質分析的圖形時,必需事先瞭解,RMAA的縱軸代表音量,單位是dB(分貝);橫軸代表頻率,由左往右是低頻往高頻延伸,單位是Hz(赫茲)。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從左往右的頻率單位間隔,並非以等比例增加;而是越往高頻,頻率之間的密度越高,在解讀時務必要有這個概念,否則很容易得到貽笑大方的結論。
此外,頻率範圍又與取樣頻率有關,試舉音樂CD為例,當每秒取樣44100次,則頻率範圍能夠達到的理論上限即為44100 Hz的一半,也就是22050 Hz;是以當我們在閱讀頻譜圖形時,必須特別注意取樣頻率值,若是在192000 Hz的頻譜中,頻率範圍自然延伸到96000 Hz,因此不要一看到右方部份突然衰減,就衝動拍桌大罵這是一張爛卡,在評斷前必需注意位於哪個值才開始衰減,方算公允。此外,音響借常戲稱︰「萬金易得、金耳難求」,由此可見高頻的敏感度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能夠感受到18000Hz表現的金耳朵已屬人中龍鳳,因此過高的頻率響應,對於人耳來說不會有直接的感受,而當你年紀越大,通常聽到的頻率也會越低,因此好好愛護保養自己的聽力,更是愛樂人不可輕忽之事。
在一切就序,按下Start test測試鈕之後,會出現Analyzing recorded test data對話框,這代表RMAA正進行分析,稍經等待後隨即完成測試;按下確定鈕後,RMAA會詢問玩家希望將測試報告輸出到1~4哪一個比較框條中?如果玩家單純只想瞭解受測裝置的頻譜表現,可任選一個Empty,隨即點選右方小圖示,加以解讀個別頻譜參數,然而若以此方式觀圖,相信許多初學者都會陷入有看沒有懂的困境之中。筆者在這裡,教讀者們一個小訣竅,在Test results視窗裡,點擊左下方磁碟片圖示,觸發數據保留功能,將方才的測試成果以*.sav檔加以儲存下來;當玩家測試了數件音效裝置後,我們可以從RMAA主介面上下方Generate / Analyze功能框中,點擊由左至右數來第三個Open SAV/SAC/MDF功能鍵,將數份保留下來的*.sav文件,依序加以開啟、比較;最多可以同時選取四份報告,一起輸出至頻譜圖中加以比較,讓你一眼立判音效裝置間的高下之別。
圖 / 依序選取音效裝置的報告後加以開啟,接著點擊右方頻譜圖鈕,即可輸出數據比較圖表。
■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理想的音響設備,頻率響應最好是能在人耳所能聽到的範圍內達到一條水平的直線,也就是說從20赫茲到20000赫茲,不管在哪一個頻率,只要訊號是某個固定強度,就發出相同音壓的聲音,如此以達到「原音重現」的目標;因此好的頻率響應,在RMAA上每一個頻率點都能輸出穩定足夠的訊號,同時在不同頻率點彼此之間的訊號大小均為一致。然而在低頻與高頻部分,訊號的重建比較困難,所以在這兩個頻段通常都會有衰減的現象。輸出品質越好的裝置,這一條頻率響應曲線就越平直,反之不但在高低頻處衰減的很快,在一般頻段,也可能呈現抖動的現象。
由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VIA VT1705在20Hz-100Hz表現不佳,前文提及如此一來,聲音會顯得不夠澎湃強烈,對於某些樂器的發聲甚至無法重現,而這個頻段是許多音效裝置的罩門,對於嗜玩FPS遊戲的朋友來說,好的頻響可以重現距離更遠的細微震動聲(像是腳步聲等),對於高手過招,可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大約在17000Hz之後,VIA VT1705以及Onkyo 300PCIE都呈現大幅度的衰減,所幸這個頻段幾乎都是人聲與樂器聲的高倍泛音,若非搭配特殊單體的高檔器材,一般來說人耳很難辨別其中差別;但在這段區間中ASUS XONAR STX表現竟然一路上穩如泰山,硬是釘在0dB上聞風不動,不負市場對於神獸系列作一片良好口碑。
圖 /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
■ 噪音值(Noise Level)
「噪音值」簡單來說就是在音訊在處理過程中,電子零件所自行產生的訊號,而這些訊號與輸入音訊無關,因此定義為「噪音值」;換句話說,就是俗稱的底噪。音效裝置本身的電路設計、抗干擾能力及其他零組件都會影響底噪多寡,這一個值越小越好,圖形位置越低,震幅越小,表現就越佳。從實測表現來看,ASUS XONAR STX與Onkyo SE300PCI的表現相距不遠,均跨過了-120dB這道多數音效卡難以跨越的天險;相較之下,VIA VT1705於30Hz-40Hz區間甚至在-90dB前後徘徊,可以想見若是聆聽大提琴、低音提琴、土巴號、巴松管、大鼓、法國號等編制之樂曲,相較其他兩張獨立音效卡,聽感會有相當大的落差,對擅玩FPS的高手來說,也難以在遠處以敵方腳步聲判斷人數多寡,失去料敵機先的能力。
圖 / 噪音值(Noise Level)
■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測試的是︰「最大不失真訊號」與「沒有訊號輸出時的噪音值」,兩者之間的比值關係。因此動態範圍自然是越大越好。若想要真真切切瞭解何謂壯闊寬廣的動態範圍,請密切觀注國家音樂廳的動態,找個機會到現場聆賞馬勒(Mahler)《第五號交響曲》,當中一段三拍極慢的樂章,轉瞬間,以高歌猛進的態勢進入極快的三拍,所有的樂器都活了過來,在場弦樂器、木管樂器、法國號、土巴號、喇叭、低音大喇叭宏聲齊奏,定音鼓與低音大鼓的雷鳴聲所傳來的巨大的震撼力,相信一定會讓您在情緒上帶來衝擊感受;同時,筆者更是拍胸脯保證一定會讓您徹頭徹尾瞭解何謂動態範圍,而不再只是流於數學上的計算或是文字上的描述。
由於RMAA是採用-60dB以及1000Hz訊號加以測試裝置,因此我們觀察後會發現頻譜在1000Hz位置處有波峰,且峰頂位於-60dB前後;是故在1000Hz一旁的噪音與諧波,自然是越低越好。從RMAA比較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張獨立音效卡表現皆極為優異,表現極為接近,相較之下,陽春的VIA VT1705內建音效成績相距甚遠,在電競領域方面,對於遇到轟炸、爆裂等音效,爽快逼真度則有很大的落差。
圖 /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
■ 總諧波失真(THD)
總諧波失真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簡稱THD。總諧波失真則是用來測試每一個從原始訊號產生出來的新頻率,也就是檢測輸入訊號經過處理後,輸出時所產生的錯誤部分,這些屬於非線性失真的頻率就稱為諧波(harmonic)。這些諧波的產生位置是原始訊號頻率的整數倍位置,例如1000Hz的諧波就是2000Hz、3000Hz等;測試THD時,是以1000Hz來檢測,因以圖形在1000Hz的位置會有峰波。
我們要觀察的是1000Hz右邊產生出來的諧波多寡,理所當然,這一個值越小越好。若上述的定義難以理解也沒有關係,以音效裝置為例,在真空管的機器上,偶次諧波通常相當地多,但這卻讓聲音產生溫暖和諧的感覺;難堪的是,一般電晶體機器,例如音效卡、外接式DAC,產生的奇次諧波卻會讓聲音變得尖銳難聽(以1000Hz來說,3000Hz、5000Hz就是它的奇次諧波),所以THD值還是要越低越好。
從RMAA的比較圖表中,我們不難發現三者在1k、3k、5k、7kHz都有奇次諧波的情況發生,而兩件獨立音效在數據的表現旗鼓相當,但相較之下,內建音效奇次諧波的震幅過大,因此在聽感方面,內建音效將會無可避免,呈現冰冷尖銳的聽感表現,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堅持品味的玩家,在組裝電腦時要求額外添購音效卡或DAC的原因。
圖 / 總諧波失真(THD)
■ 互調失真(I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互調失真(I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和前文THD類似,也是一種測量非線性失真的方式。由於檢測原理涉及數學模型,因此我們只要知道在觀查時,在19000Hz左邊的圖形是否有過多的諧波產生出來便已足夠;同樣地,這一個值越小越好。毫不意外,在這個測試上,ASUS XONAR STX與Onkyo 300PCIE均痛擊VIA VT1705,內建音效可說是望塵莫及。
圖 / 互調失真(I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 立體聲分離度(Stereo Crosstalk)
立體聲分離度(Stereo Crosstalk),簡單來說,是用來檢測右(左)聲道的聲音,渲漏到左(右)聲道的程度,這對於電競比賽猶為重要無比;試想若左右聲道定位不明,原本應該在左邊出現的敵人,聲音卻從右邊跑出來,保證是怎麼玩怎麼輸。而對於酷愛聆聽大編制交響樂的行家來說,若左右聲道糊成一團、樂器定位不明,聆聽時閉起眼來想像演奏現場肯定是一場災難。
雖說在數位訊號上,要百分之百完美地將聲道獨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然而我們實際聆聽的是類比訊號,經過晶片將數位訊號轉換為類比訊號之後,往往無法達到此一理想狀況。如果在右聲道的訊號,也能夠在左聲道取得些微細小的相同訊號,這就是所謂的串音(crosstalk)現象了。測試的時候發現,這一個值的不穩定狀況比較嚴重,也就是說,同一款產品每一次測試,這個成績都可能相差2至3個dB以上,都屬正常誤差範圍;此外,高頻時的分離度通常都會有較差的情況,一如前文,這一個值也是越小越好。本次從個別左右聲道的分離度表現來看,似乎都很不錯,但若加三者加以比較,便可發現VIA VT1705落在-76dB左右,遠遜於其他兩件獨立音效卡。
圖 / 立體聲分離度(Stereo Crosstalk) 圖 / ASUS XONAR STX左右聲道之立體聲分離度
圖 /Onkyo 300PCIE左右聲道立體聲分離度 圖 / VIA VT1705左右聲道立體聲分離度
■ 結論與建議
由RMAA的比較圖表來看,即使對於各項名詞的實際意義懵懵懂懂,但其實經由數據與圖形的高下之分,也可以輕易判斷音效裝置之間的優劣勝敗。以本次三件音效裝置的受測表現來看,無庸置疑ASUS XONAR STX稍勝一籌,Onkyo Wavio SE300PCIE則緊追在後,而VIA VT1705則是連ASUS和Onkyo的車尾燈也看不見。因此,如果你是一位電競玩家,挑選一張音效卡或是外接式音效裝置絕對有其必要,否則若與功力伯仲之間的挑戰者遊戲對戰,往往因為聲音細節不佳、定位不明,最終飲恨當場、慘遭滑鐵盧,必有悔不當初之嘆。
此外,以本次兩張受測獨立音效卡的成績表現相差不遠的情況下,由於每家音效大廠都有獨門調音心法,因此實際試聽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功課,就像兩位風情萬種的美女,在素顏的情況下,若是略有高下之判,但經過巧手美妝後,或許觀感便大有不同,是以有些時候雖然RMAA成績輸一點點,但由於調音甚合口味,因此會有與RMAA評測結果截然不同的看法,亦為屢見不鮮之事。
文末,有感於許多朋友常常不明究理,陷入「砸大錢=一流聽覺享受」的迷思。事實上,通常花大錢不一定會得到一流的音響系統,但要搞一套一流的音響系統的確是要花上不少錢;然而如何在有限的預算之內,建置一套超值的音響系統?憨人我以為,這絕對不是網路爬爬文章,還是隨手翻翻雜誌,就能搞定的事。管見以為,若您自認為愛樂之人,不妨在閒暇之餘,多多參與現場音樂演奏表演,累積實際聽覺體驗,感受每種樂器之間不同的音色與特性,經過日積月累,相信您在評比一套音響系統的表現時,也能夠鉅細靡遺地分辨細節差別;而對於一些專有名詞,才不易流於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最後也才能兼具理性與感性,恣情徜徉音樂園地,臻至物我兩忘之境、無入而不自得。
圖 / 時常接觸真實的現場演奏,才能對音響系統的表現有最深刻的體會,更勝RMAA數據解讀。
臉書留言